近日,海门生态环境局为期三周的环境统计现场核查工作圆满完成,累计核查企业37家,有效提升了环统数据的准确性、企业填报的专业性,为全面落实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加快环境统计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衔接“助跑预热”。
“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生态环境统计管理,强化现场监督核查力度,强化对统计数据的质量把控,早日实现一个企业、一个口径、一套数据。”海门生态环境局局长刘华军表示。
研学政策,清单制定保“真”此前,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度排放源统计年报等工作的通知》,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南通市2023年度生态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计划的通知》,组织开展工业源大气污染物(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排放总量统计。
海门局认真研读文件,倒排时间节点,做好协调和服务。提前制定《环统现场核查清单》并告知企业,包括物料,能耗,产品产量,废水接管量,废气、废水例行监测报告、储罐存储清单等。通过核查企业留存的电子版及纸质材料,逐项对比,仔细核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严防弄虚作假,保障现场核查效果。
全面复核,规范填报够“准”此次环统核查严格按照《市生态环境统计现场核查表》核查核算环节、核算方法、资料台账。在核算环节上,确保所有排污环节、主要排口及一般排口全覆盖,对无组织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企业,确保所有组织排放量无遗漏。在核算方法上,确保采用正确的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方法,确保准确使用监测数据、产排污系数。在资料台账上,结合对排污单位生产情况、产排污环节、污染治理设施和在线监控设施的台账查阅和现场复核,确保排污单位准确填报基本信息。
另外,重点检查并确保排污单位排污口位置、数量、污染物排放方式和排放去向符合排污许可证规定,排污口设置满足现场监测及自动监测设备安装需求。
通过“3+2”(三天现场核查+两天整理研究)的“周行动”模式,识别排污许可数据与统计数据、执法数据和监测数据等多套数据共存的问题,以排放量衔接为主线,为推动环评、总量控制、环统与排污许可数据的统一提供数据参考。通过逐步统一规范环统和排污许可执行报告的填报内容、污染控制因子、核算范围和方法、管理要求等加快环统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衔接。
指导帮扶,服务企业唯“实”“环境统计的填报条目众多且专业性极强,面对面的指导让我学习了解了规范的填报要求。”上海建工(江苏)钢结构企业环保负责人说道。
每个企业的环保负责人都有类似的体会,面对条目庞杂又专业的填报系统,时常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时一对一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此次现场核查,是核查更是服务,生态环境部门带着政策宣讲、技术指导上门,提供个性化环统填报指导服务,让助企纾困为民解忧暖上心坎,将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落到实处。
为减少企业填报压力,海门局及时组建微信群,统一发布规范填报要求,统一回复填报问题。在面对一些“突变”数据时,及时与企业沟通,找出数据漏填、数据逻辑等问题,确保填写数据完整性、规范性、准确性、合理性。
生态环境统计是生态环境保护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数据统计工作,是精准治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支撑。本次环统现场核查是加快生态环境统计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衔接的“有效试水”,是实现一次填报同时满足两项需求的“提前调研”。下一步,海门生态环境局将围绕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目标,不断提升统计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