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440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开展我市“蓝碳”碳汇监测的建议)
来源: 南通市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2-09-14 16:25 累计次数: 字体:[ ]

杨斌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开展我市“蓝碳”碳汇监测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探索开展碳监测评估,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突出源头治理,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海洋碳汇监测

(一)概况

根据生态环境部《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省生态环境厅印发的《江苏省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试行)》(苏环办〔2021〕323号)等文件精神,南通市被列为海洋碳汇监测试点城市,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碳储量,海岸带生态系统碳通量,海岸带生态系统植被状况及海岸带生态系统气象及水文状况监测。

(二)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项工作组,科学安排、推进建设工作,确保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建设目标,明确负责人做好对接推进。

2.强化合作交流。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试点工作,积极参与技术业务培训,及时发现和解决试点工作中重点、难点技术问题。建立碳监测评估交流与合作机制,组织参加召开技术交流和咨询会。充分发挥监测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资源和技术能力优势,推进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高质量实施。

3.落实资金保障。积极申请地方资金保障,将相关监测能力建设纳入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全面支持碳监测工作开展。

(三)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1.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监测情况。根据《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南通市生态环境监测站联合省环境监测中心(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与技术服务单位共同编制完成《南通市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并依据《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南通市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现场踏勘工作,结合卫星影像资料,厘清了南通市滨海湿地的分布特征。随即组织开展了南通市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外业调查工作,共计布设站位3个,现场完成植物株高、密度的测定;带回实验室的样品共计93个,其中地上生物样品18个,地下生物样品12个,土壤样品63个。

2.坛紫菜养殖碳监测。根据《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南通市生态环境监测站联合省环境监测中心(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于南通启东、如东海域的坛紫菜养殖区开展现场监测,获取了9个站位的样品,并在江苏省紫菜协会的沟通协调下,与当地养殖企业联系,获取了2021-2022年坛紫菜的各批次养殖产量和养殖面积等相关资料,完成坛紫菜生产数据的获取,在实验室内模拟南通市养殖海区的环境条件,测定了坛紫菜在不同温度、不同光强下的固碳速率、有机碳排放速率等参数,共计获取水质数据54个和坛紫菜产量数据54个,完成坛紫菜固碳储碳参数的测定,获取相关数据99个,用于该海域坛紫菜养殖固碳和储碳潜力的核算。

二、其他碳监测工作

(一)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试点监测

通过试点研究,探索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技术方法;尝试使用监测方法获取本地化排放因子,支撑、检验排放量核算,提升重点行业主要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组织火电行业开展温室气体监测,开展手工比对监测,形成相关排放监测监控体系。探索获取本地化排放因子,探索开展以监测校核碳排放量的方法体系,提升碳监测支撑、校核和辅助碳排放量核算能力。

(二)典型区域碳浓度试点监测

加强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天地一体监测,获取城市高精度温室气体浓度、利用卫星遥感开展CO2/CH4遥感柱浓度及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建立相关数据集,服务支撑国家及我省温室气体清单校核。试点开展增效降碳和生态固碳协同监测,重点关注“三线一单”相关地区和企业,开展企业碳环境监测核算、卫星遥感监测调查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等相关工作。同时开展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的相关监测。

(三)碳监测数据联网与质控

配合做好碳监测数据联网工作,将在线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平台。温室气体及相关监测数据及时上报。积极参与各类碳监测培训,质控比对工作。

三、碳排放及碳汇评估

(一)市生态环境局编制《南通市2021年碳排放工作报告》,编写组根据碳核算能耗数据,测算出我市2021年碳排放强度为0.4141吨二氧化碳/万元,碳排放强度下降4.12%。报告同时分析了我市的能源结构、二氧化碳排放结构,并对照《关于印发2021年度碳达峰水平专项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双碳办发〔2021〕4号)考核指标进行了打分。

(二)根据海水养殖情况,测算海洋碳汇渔业碳汇量。我市由于区域条件和水产养殖的历史延续,海水养殖一直以贝类和藻类为主。市农业农村局统计处,全市海水养殖产量35.69万吨,贝类和藻类产量27.06万吨,占总量的75.82%。据研究,每收获1吨藻类可以从水体中转移27千克的碳;每收获1吨蛏、蚶、蛤、螺、贻贝可以分别从水体中转移100.62千克、55.54千克、64千克、87.56千克、109.44千克的碳。经计算,南通市2021年贝类碳汇量19028吨,藻类碳汇量299.97吨。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遥感监测。对覆盖南通市监测区域的高分卫星影像质量筛选、时相选择、下载整理等;并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辐射定标、拉伸变换等预处理,形成“蓝碳”信息提取的遥感本底数据;同时基于搜集获取的南通市滨海湿地基础资料,建立互花米草、芦苇等盐沼植被以及滩涂等遥感解译标志;采用机器自动解译和人工目视校正的方法,提取南通市盐沼植被、滩涂等滨海固碳分布、面积、种类等空间格局信息;针对存疑点位和关键区域,制定外业验证计划,采用无人机和人工方式进行现场核查,最终确定监测分区。

(二)碳储量监测。收集南通市滨海湿地相关资料,了解该区域滨海湿地特征,包括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类型等;根据历史资料与以往工作经验,制定初步的碳储量监测方案,现场踏勘后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碳储量监测实施方案;结合遥感监测分区结果,最终确定碳储量实施方案,选择盐沼植物生长最茂盛的时间对其地上和地下生物、土壤进行采样,测定碳含量。

(三)碳通量监测。搜集整理南通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风向、地面高程、植被分布状况等气象、地理信息、遥感等资料,分析计算后初步研判通量塔建设位置,完成通量塔建设,开展调试运行。

(四)紫菜养殖碳汇监测。开展养殖区现场调查(含养殖区水质和水文环境调查),获取每一茬紫菜养殖产量数据,开展条斑紫菜碳汇室内模拟研究,计算净固碳速率、藻体含碳率、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等。

(五)建设碳排放管理平台。我市先后出台《南通市大数据发展规划(2019-2025)》《南通市“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南通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为我市数字政府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碳监测”相关信息化系统建设需遵循“统筹规划、集约共享、互联互通、资金统筹、安全可靠”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系统规划建设,明确发展方向。

市生态环境局先后参与建设了“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市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生态环境一张图”“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平台”等系统,今后,将充分利用现有系统数据资源,建立碳监测评估体系。

南通市生态环境局

2022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