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2009年环境状况公报
南通市环境保护局
1.总述
1.1国民经济发展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复杂的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以“扎实保增长,全面达小康”为工作主线,危中抢机、难中攀高,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72.80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46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607.50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1028.84亿元,增长14.3%。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8.2:56.0:38.5。
1.2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2009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以“为发展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为群众创造更好的环境质量”为目标,求真务实,攻坚克难,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全市环保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1.2.1生态市建设稳步推进
2009年是市委、市政府提出“有一个县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县考核标准”的关键性一年,全市召开了农村环境保护暨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交流推进会,继续推进“三基工程”建设,市直10多个涉农部门初步建立起创建共商、工作共推、信息共享、考核共参的联动机制,促进了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2009年,全市共建成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8个,国家级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村17个、省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13个,命名数列苏中苏北第一,全省第三,海安县在全市率先达到生态县考核标准。
1.2.2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顺利完成
2009年,全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8.48万吨,二氧化硫(SO2)排放量6.76万吨,分别比2008年削减1.05%和9.38%,完成省政府下达1%和2%的削减目标。
2009年,万元GDP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分别为2.95千克和2.35千克,比2008年分别下降了13.49%和20.88%。
1.2.3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2009年,南通市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连续六年名列全省第一,全国领先。
(1)大气环境整治
全面完成姚港化工区内企业搬迁任务,提前一年完成目标。大力实施烟气脱硫工程,截止2009年底,全市在役燃煤机组完成脱硫改造率达到99.8%。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淘汰天生港电厂四台137.5MW机组,关闭南通热电有限公司、南通宏达热电有限公司共9台计355蒸吨燃煤锅炉和24MW小机组。大力开展机动车污染防治,扩建了2条不透光烟度法和双怠速法检测线,形成了8万辆/年轻型汽油车,中、重型汽油车和柴油车的综合检测能力。严控秸秆焚烧污染,制订了《南通市秸秆禁烧工作方案》,市监察局、市环保局联合组织秸秆禁烧督察巡查大行动。与上年同期相比,环境空气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2)水环境整治
全面启动市区“清水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污水截流、控污清源、处理扩容、水系畅流、生态补水、生态修复六大工程。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完成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三期、启东滨海污水处理厂等32座新扩建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增处理规模20.85万吨/日。至2009年底,全市共拥有集中式污水处理厂61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00.6万吨/日。积极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全年共引长江水12.55亿立方米,排水9.08亿立方米,有效调活和改善了区域河流水环境质量。继续开展饮用水源专项整治,制订了《南通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全市开展4次饮用水源环境安全检查,饮用水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3)声环境整治
加强工业噪声污染控制,通过对新建企业布局的审批控制和现有企业噪声污染治理,基本消除工业噪声对居民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建设工地夜间违法施工噪声扰民的查处力度,全年共查处施工噪声违法案件768件。开展绿色护考行动,环保部门在中、高考期间制定了《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管理突击检查工作方案》,停止对夜间施工的审批,安排人员深入各考点值班,严肃查处夜间违法施工,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建筑工地违法施工黑名单,保障考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和休息环境。
1.2.4环境保护投入持续增长
全市环境保护投资95.12亿元,较上年增长20.8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1%。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1.05亿元,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投资6.72亿元。
2.环境空气状况
2.1环境空气质量
我市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烟型污染是本市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降尘。2009年,市区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年日均值为:二氧化硫0.019mg/m3、二氧化氮0.021 mg/m3、可吸入颗粒物0.077 mg/m3,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降尘6.2吨/平方公里·月,符合参照标准。五县(市)及通州区政府所在地城镇环境空气质量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除掘港镇降尘年月均值超过参照标准0.07倍外,其余各县(市)区降尘均符合参照标准。
2009年,南通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优的天数有131天,良的天数有208天,轻微污染25天,轻度污染1天,全年达到优良的天数占92.88%。五县(市)及通州区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分别为:海安镇94.79%、如城镇95.89%、掘港镇95.07%、金沙镇90.14%、海门镇93.70%、汇龙镇93.42%。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均为可吸入颗粒物。
2009年,市区降水年均pH值为4.79,五县(市)及通州区城镇降水年均pH值分别为:海安镇5.12、如城镇5.17、掘港镇5.78、金沙镇5.04、海门镇4.58、汇龙镇5.02。市区酸雨频率为41.20%,五县(市)及通州区城镇酸雨频率分别为:海安镇34.00%、如城镇45.20%、掘港镇17.19%、金沙镇62.00%、海门镇67.04%、汇龙镇43.80%。
2.2工业废气
全市工业煤炭消耗量1078.60万吨,废气排放量1445.02亿标立方米,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6.62万吨,烟尘排放量 3.89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0.86万吨。其中,市区煤炭消耗量795.64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1108.19亿标立方米,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4.43万吨,烟尘排放量2.29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0.26万吨。
3.水环境状况
3.1水环境质量
3.1.1饮用水源水质
2009年,市区和各县(市)城镇均采用优质长江水作为饮用水源,其中市区由狼山水厂、洪港水厂、芦泾港水厂供水,如东、启东由洪港水厂供水,如皋、海安由鹏鹞水厂供水,海门由海门水厂供水。狼山水厂、洪港水厂、芦泾港水厂、鹏鹞水厂、海门水厂水源地总体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满足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水质达标率为100%。
3.1.2长江(南通段)水质
长江南通段水质较好,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能够满足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等水域功能目标要求。
3.1.3内河水质
九条主要内河中通吕运河、九圩港河、如海运河、焦港河、新通扬运河、栟茶运河总体水质符合地表水Ⅲ类标准;通扬运河、通启运河、如泰运河总体水质符合地表水Ⅳ类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
3.1.4城镇地表水
2009年,南通市区城镇地表水总体水质符合Ⅳ类标准,五县(市)及通州区中海安镇、金沙镇、海门镇、掘港镇地表水总体水质符合Ⅲ类标准,汇龙镇地表水总体水质符合Ⅳ类标准,如城镇地表水总体水质符合Ⅴ类标准。我市城镇地表水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和石油类。
2009年,濠河总体水质符合Ⅳ类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溶解氧、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其污染物分担率分别为29.04%、17.46%、14.33%、11.37%。
3.1.5地下水水质
我市分别在市区、海安、启东、海门设四个潜层水监测井。2009年四个监测井潜层水水质均符合地下水Ⅲ类标准。
第一承压层仅市区设监测井,其水质符合地下水水质Ⅴ类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铁、氯化物。
第三承压层在市区和各县(市)均设监测井,2009年海安、海门、启东符合地下水Ⅲ类标准,市区、如东、如皋符合地下水Ⅳ类标准,通州区符合地下水Ⅴ类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亚硝酸盐。
3.1.6入海河口水质
我市在大洋港闸、塘芦港闸、小洋口闸、环东闸口、东安闸、北凌新闸设六个入海河口监测点,除小洋口闸符合地表水Ⅳ类标准外,其他监测点均符合地表水Ⅲ类标准,小洋口闸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
3.1.7近岸海域水质
小洋口、大洋港近岸海域水质均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二类标准。
3.2废水排放
3.2.1工业废水
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6042.93万吨,其中市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6487.16万吨。全市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2.10万吨、氨氮0.22万吨、石油类61.58吨,挥发酚4.22吨。其中,市区排放量为:化学需氧量1.13万吨、氨氮0.12万吨、石油类52.20吨,挥发酚1.91吨。
3.2.2城镇生活污水
南通市区生活污水排放量为6729.56万吨,处理量为5942.20万吨,处理率为88.3%。五县(市)及通州区政府所在地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6783.53万吨,处理量为5704.95万吨,处理率为84.1%,五县(市)及通州区乡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3807.32万吨,处理量为2733.85万吨,处理率为19.8%。
4.声环境状况
4.1区域环境噪声
2009年,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为55.0分贝,五县(市)及通州区城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分别为:海安镇55.9分贝、如城镇52.4分贝、掘港镇50.1分贝、金沙镇54.6分贝、海门镇54.1分贝、汇龙镇54.5分贝。
4.2功能区噪声
2009年,市区1类功能区(居民、文教区)、2类功能区(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3类功能区(工业区)昼、夜间等效声级值均符合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相应功能区标准;4类功能区(交通干线两侧等区域)昼间等效声级值符合标准,夜间等效声级值63.1分贝,超标8.1分贝。
五县(市)及通州区城镇中除如城镇1类区、2类区夜间分别超标0.2分贝、0.5分贝外,其余县(市)城镇各功能区昼、夜间等效声级值均符合相应标准。
4.3交通干线噪声
2009年,市区交通干线平均车流量1858辆/小时,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为67.6分贝,符合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4a类区昼间标准,五县(市)及通州区城镇交通干线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分别为:海安镇68.0分贝、如城镇66.3分贝、掘港镇66.0分贝、金沙镇65.5分贝、海门镇67.6分贝、汇龙镇67.3分贝,均符合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4a类区标准。
5.环境执法与管理
5.1 环境监察
2009年,全市共出动现场执法人员6.5万人次,执法检查3.5万厂次,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263起,其中市区26起,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积极开展环境应急演练和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在处置醋酸化工的甲醇储罐爆燃、宝灵化工的代森锰锌仓库自燃等突发事件中,及时启动环境应急预案,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5.2 环境监测
在认真做好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督监测的同时,积极开展小康达标考核、水环境功能区、农村地表水、灾害天气预警和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专项监测。全市共获得环境监测数据10.9万个, 其中环境质量监测数据4.3万个,污染源监督监测数据1.2万个,其它监测数据5.4万个。2009年更新改造了市区3个大气自动监测子站。
5.3 环境影响评价管理
进一步规范环保审批程序,推行环保审批网上流转制度,公开审批过程,缩短审批时间。2009年市环保局共审批建设项目148个,项目总投资达207亿元,其中环境影响报告书72个,环境影响报告表76个。全市否决、劝退重污染项目101个,总投资27.8亿元。2008年以来,在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环保窗口连续八个季度被评为“十佳窗口”。
5.4 固体废物管理
2009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07.18万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303.28万吨,其中综合利用往年库存量为0.16万吨,综合利用率98.68%。市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8.61万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196.33 万吨,其中综合利用往年库存量为0.16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8.77%。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进一步规范,全市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0.70万吨,综合利用量为7.69万吨,处置量为3.01万吨。市区危险废物产生量为8.53万吨,综合利用量为7.69万吨,处置量为0.84万吨,综合利用处置率为100%。全市医疗废物产生量为1625.77万吨,其中市区医疗废物产生量为899.05万吨,全部集中焚烧处理,医疗废物处置实现了全市乡镇医院全覆盖。
全市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79.76万吨,其中卫生填埋量为24.75万吨,焚烧量为55.01万吨,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5.5 辐射环境管理
对全市53家放射源单位和354家射线装置使用单位开展了监督检查,检查覆盖率达100%。完成了水质、空气、土壤的放射性和电磁辐射监测工作,编制完成了2008年度南通市辐射环境质量报告书。进一步加强了辐射监测能力建设,完成了南通市放射源在线监控二期工程。我市在全省首次核与辐射反恐应急演练比武中荣获第一名。
6.环境科技与产业
6.1 环境科研
坚持环境科研为环保管理服务的宗旨,以实用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大气、水、声环境质量改善及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研究为重点,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活品质为根本。2009年,着重开展了《南通市饮用水源水有机毒物现状及对策研究》、《细菌硫化技术去除钢丝绳废水中重金属的应用研究》等5项课题研究,并获市科技局立项,《钢丝绳行业污泥资源化利用研究》获省环保厅立项。在开展“十一五”中期评估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十二五”环保规划前期研究,为“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6.2 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9年,全市共有160家企业开展以清洁生产审核和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共计投入资金额达6.5亿元,通过项目实施,节电1869万度,节水369万吨,减少煤炭消耗3.7万吨,减少废水排放307万吨,减少COD排放791吨,减少SO2排放466吨,取得经济效益3.29亿元。深入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全年完成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评审1个,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评审2个,市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3个。
6.3 环保产业
我市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业单位共有82家,2009年实现产值81.76亿元,利润9.4 亿元。涉足环境保护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服务和洁净产品生产等多个领域。
6.4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2009年,全市共有260家企业通过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7.公众参与
7.1 人大、政协-提案议案
共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环境问题的提案建议41件,面复率、满意率均为100%。
7.2 群众信访
2009年,我市环境信访调处以强化预警机制、重点案件后督察、重信重访排查及领导接访包案等形式,通过行风政风热线,局长接待日,12369 投诉举报热线等多种途径,接受群众投诉与咨询,全市共受理各类环境问题举报投诉6419件,其中涉及水污染1511件,大气污染2195件,噪声污染2026件,固废污染137件,建设项目管理57件,“十五小”问题32件,其他问题461件,当年办理结案6209件,办结率为96.7%。
7.3 宣传教育
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环保宣传教育,以生态市建设宣传活动为主线,积极推进“绿色社区、学校、宾馆”创建,2009年,全市建成省级绿色学校65所、市级绿色学校66所;建成省级绿色社区14个,市级绿色社区37个;建成绿色宾馆1家。全年各级媒体发(播)环保新闻、评论、通讯、特写等2172篇(条),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南通电视台、《南通日报》和《江海晚报》播发各类专题专版 11个,与《中国环境报》合作,刊发“生态文明与我同行”漫画专栏,有效提高了南通环保在全国知名度,也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基层环保宣教道路做出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