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年11月30日
地点:南通环境教育馆
发布人: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张 军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黄晓勤
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 葛文华
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行政服务处)处长 周 浩
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生态环境处处长 郭 炜
崇川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 刘 群
主持人: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王朝晖
全文实录:
王朝晖:
各位新闻界朋友,大家好!欢迎出席市生态环境局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近年来,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坚持高效环评效能、最实减污降碳举措、柔性执法监管,以优良生态环境助力优良营商环境,让营商环境成为滋养企业发展、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丰厚土壤,为南通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绿色发展”新动能。
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发布会的领导,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军、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黄晓勤、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葛文华、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处长周浩、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生态环境处处长郭炜、崇川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刘群。他们将向大家介绍相关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我是市生态环境局王朝晖,今天的发布会由我主持。
首先,由张军副局长介绍环评、总量制度改革成果。
张军: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提升年”工作部署,落实“万事好通新66 条”,擦亮“万事好通”品牌,今年以来,南通市持续深化环评制度改革,简化环评审批,助力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做强环境资源要素储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一是全程服务点对点。与省级以上园区签订局地合作协议,提前介入服务项目招引落户。建立省市重大项目信息服务卡制度,提前介入项目环评编制过程,实施“点对点”服务、全过程跟踪。今年以来,为全市258个省市重大项目建档立卡,每半月调度进展,每月集中会商,遇事及时协调,所有项目环评均按时获批或序时推进。开展“温暖生态 绿色助企”、重点优质企业“体检”等活动,解决企业环境问题、助力管理水平提升。主动“问需于企”,常态化开展“企业接待日”活动,2023年市县两级召开十余场“我与企业面对面”生态环境保护专场座谈;组织惠企政策满意度问卷调查,全面掌握服务助企情况,不断提升政策服务的覆盖度和贴合度。
二是环评审批加速度。南通是全省首批开展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国家级试点的城市,2022年4月,市生态环境局、行政审批局联合印发《南通市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的实施方案(试行)》,首批选取了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等6家省级以上园区开展试点,2023年初增补至9家。一年半时间,全市共有317个项目简化报告编制内容,24个重点项目运用承诺制审批、打捆审批,较大程度降低了企业环评编制和环境监测费用,减少了企业环评审批时间,得到广泛好评。为进一步放大改革红利、简化环评审批,今年下半年,我局联合市行政审批局,对改革成效进行全面评估,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审批部门、工业园区和企业对试点工作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对试点方案进行了优化修订,11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实施方案》,将试点范围扩大至所有规划环评处于有效期内的省级以上园区以及纳入限值限量管理的市县级园区;同时拓展试点改革举措,推行环评报告简化、承诺制审批、打捆审批、环评豁免等。目前,崇川等地已有不少重点项目享受到了深度改革的红利。
在主动承担上级试点的同时,围绕“简化环评审批、优化营商环境”这一目标,我们还积极探索、敢于创新,今年9月,联合市行政审批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建设项目排污总量指标管理提升环评审批效能的意见(试行)》,对全市建设项目排污总量指标管理制度先破后立、改革创新,取消环评审批的“总量平衡”前置环节,此举能够减少一半的现行环评审批流程,这在全省目前还是唯一的。
三是资源要素强保障。今年以来,我局接连出台《南通市排污总量收储和使用办法(试行)》《农业源、移动源、扬尘源排污总量指标收储和使用管理意见(试行)》等总量改革文件,不断完善“总量储备库”制度,综合实施减排工程、推进园区限值限量管理和重点行业绿色发展,深挖减排潜力,形成的实际减排量按比例分级收储,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破解了过去“项目等指标”的困局。总量交易平台上线以来,累计收储总量指标819笔,保障星源材质、林洋太阳能等138个优质项目总量需求。全面打通农业源、移动源、生活源、扬尘源与工业源间的总量储备与使用壁垒,不断做优做强政府储备库,也有力推动了面源污染的治理。同时将排污权储备交易制度、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与工业园区限值限量管理制度有机结合,选取常安纺织园等园区试点开展“一张证”管理,充分发挥“政策叠加”优势,推动有限总量资源科学合理配置,腾出环境容量,换取发展增量,实现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双扩双优”。
王朝晖:
下面请黄晓勤副局长介绍非现场执法、监督执法正面清单、轻罚免罚等方面工作情况。
黄晓勤:
(一)非现场监管执法方面
近年来,我局紧跟服务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形势,紧盯高品质生态环境要求,紧抓治理能力现代化任务目标,持续推进执法方式优化和执法效能提升,积极探索构建非现场监管执法体系,为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率先实践,探索搭建“非现场”监管四梁八柱。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全市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等先行性文件,指导全市推行非现场监管。创造性提出“五全建设”工作要求,建立完善调度指挥工作机制,夯实“无事不扰、违法必究”的监管数据基础。明确面向全省打造非现场监管执法示范区工作目标,构建非现场监管执法“一体四化两转变”工作格局,即加强非现场监管执法体系建设,提升非现场监管“数字化应用、专业化支持、精准化执法、高质化服务”水平,全力实现执法监管工作由人员普及型向数字智能型转变。
二是服务发展,助力提升企业环境治理水平。对全市已安装自动监测监控设施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的排污单位,全部纳入非现场监管企业名录管理,依法依规开展非现场监管,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强化提醒式服务,指导企业在线查询污染物排放趋势,对超标预警原因进行工况标记,切实减少事后核查,针对自动监控数据短时超标、排污许可即将超期等问题,给予企业自查自改时间。今年运用“环保脸谱”、电子邮件等方式,远程反馈环境问题线索926条,推动企业全部限期整改到位。
三是转变方式,加快推动执法效能提升。印发《进一步加快提升非现场监管执法效能的实施方案》,明确执法检查优先使用非现场监管执法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的打扰,2023年全市入企检查次数同比下降41.67%。持续提升非现场监管执法案件占比,2022、2023年非现场监管执法案件数均位列全省第一,2023年10月非现场监管案件立案数比例达60%以上,相关工作经验、典型案例被生态环境部简报推广,并在省厅各类会议上做工作经验交流,基本实现从“率先到领先”的突破。
(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方面
为适应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需求,转变监管理念,优化监管方式,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效能,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坚持引导企业自觉守法与加强监管执法并重、严格规范执法与精准帮扶相结合、统一监管标准与差异化监管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正面清单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实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的差别化监管。一是实施动态更新。按照“应纳尽纳、全面覆盖,严格审核、严肃把关”的原则将符合纳入条件的企业逐步纳入正面清单,每季度对正面清单企业进行动态化管理,优先将环保信用绿色等级(诚信)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小、环境风险低、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持证排污企业,与民生保障密切相关的企业纳入正面清单管理。将因行政处罚等不再符合纳入条件的企业及时移出。二是坚持差异监管。以非现场、低介入为主导的执法方式对正面清单内的企业实施监管,坚决做到“有案必查,无事不扰”。截至2023年11月,全市纳入正面清单管理企业849家,占排污许可管理(重点管理和简化管理)企业数量的比例为33%。今年以来全市通过自动监控、视频及用电用能监控、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走航车、无人机等手段对纳入正面清单企业开展非现场检查1566次,开展指导帮扶427次。
(三)轻罚免罚方面
为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给予企业整改提升机会,我局坚持推行审慎包容监管,合理处置违法问题,依法免罚轻罚,从而让执法有“力度”、有“法度”、更有“温度”。
一是制定清单,明确轻罚免罚范围。全面梳理生态环境领域涉及的法律法规规章条款,充分结合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实际,细化免罚轻罚条件,先后出台《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对环境违法行为轻微认定的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规范适用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指导意见》等制度文件。研究制定涉企免罚轻罚清单,确定不予行政处罚清单10条、从轻行政处罚清单10条、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1条,全面规范轻罚免罚行为。
二是优化方式,提升轻罚免罚实效。创新拓展轻罚适用类型,在全省率先将企业登报承诺致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情形纳入轻罚清单,为企业免罚轻罚创造更多可能。鼓励违法失信企业登报致歉,对认真兑现承诺、积极改正、加大环保投入、提升管理水平、履行生态损害赔偿义务的企业依法减轻经济处罚。制定出台学法减罚促进企业规范治理的意见。鼓励当事人参加学法考法活动,按照“高分多减、低分少减、考试不及格不减”的原则设置不同减罚系数,将学法考法情况纳入处罚案件自由裁量因素,增强当事人学法自觉。
三是严格落实,增强执法监管温度。建立行政处罚案件免罚轻罚审核制度,将免罚轻罚作为行政处罚法制审核必备内容,严格兑现免罚轻罚承诺。构建免罚轻罚调度统计制度,不定期抽查免罚轻罚个案情况,确保免罚轻罚制度贯彻落实到位。2023年1-10月,全市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案件数126件,涉及金额1306余万元;一般违法行为从轻、减轻行政处罚案件435件,涉及金额869余万元。
王朝晖:
下面请郭炜处长介绍大气攻坚具体举措。
郭炜: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2023年,南通市生态环境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工作要求,树立树牢“一盘棋”思想,持续推进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一段时间来,“双彩虹”“南通蓝”频频占领广大市民的微信朋友圈,蓝天保卫战取得初步成效,一~三季度,南通市PM2.5浓度2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4%,优良天数比例82.8%、同比上升6.2个百分点,两项指标位列全省第一。
然而,进入秋冬季以来,不利气象条件下,区域污染传输叠加本地污染排放,导致全市空气环境质量快速恶化。10月至今,南通市PM2.5浓度30.1微克/立方米、同比恶化44.7%,优良天数比例91.7%、同比下降6.6个百分点,时刻警醒我们空气质量是个“易碎品”,在剩余一个月的时间内,我局将锚定目标,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在见实效上求突破,积极推动全市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质量”,共绘幸福美丽“南通蓝”!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抓落实,凝聚治气攻坚合力。市大气办梳理分析各地最新空气质量形势、大气治理存在短板,定期提醒、会商空气质量达标负责人,找准症结消除毛刺,加强污染源治理和污染过程应对,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常态化组织专人督查重点区域的工业、扬尘、餐饮、加油站等污染源“一点一策”应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压细压实部门、地区、企业共治责任。
二、促减排,强化PM2.5与O3协同控制。综合运用源清单结果,核实企业低效治污设施情况,针对性开展专项整治,并及时纳入2024年“夏病冬治”大气治理项目,有效削减VOCs和NOx排放总量。加强政企协商,进一步细化优化深度减排措施;深入推进无异味园区创建、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等VOCs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全市铸造行业、生物质锅炉等专项整治,多措并举压降内源排放。严格落实源头替代资金奖补、重点地区阶梯式VOCs减排奖补,继续做好大气污染应急管控豁免培育工作,不断提升企业治污主动性。强化落实柴油货车禁限行政策,围绕国三柴油货车淘汰、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发展、重点企业运输车辆监管等深入推进移动源污染治理,全力压降NOx排放。
三、控变量,推动大气治理常态长效。积极实施“清洁城市行动”,坚持扬尘问题当日发现当日整改,针对扬尘突出问题加大通报、曝光、约谈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打好餐饮油烟整治“主动战”,主动会同城管部门开展餐饮行业整治,严厉打击露天烧烤、油烟净化设备不正常运行等违法行为。扎实做好秸秆以及垃圾禁烧督查巡查工作,充分借助乡镇、街道网格员力量,借助无人机、指挥调度平台等手段,形成“人防+技防”的高效监管模式,严查露天焚烧行为。
四、重提升,打造数字化治理新局面。强化预测预报能力,加密与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市气象局等部门合作,“一日三次”滚动更新未来24小时污染物等级和浓度预报结果;统筹运用第三方团队资源,开展污染过程和管控效果动态分析评估。依托南通市生态环境指挥调度平台,对全市568个微站、200个网格实施分级分类预警,发现问题24小时内闭环处置。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提升大气环境管理水平,推动港口码头、施工工地扬尘和餐饮油烟在线监测监控联网,实现各类污染源应联尽联、监测数据共享共用、污染源头精准治理。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大气环境治理是一场持久战,下一步,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将以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为重点,拿出“硬办法”、敢啃“硬骨头”,挂图作战、驰而不息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为推动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推进美丽南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王朝晖:
下面,记者朋友们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记者朋友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谢谢!
南通电台:下一步,我市在推行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有哪些具体举措?
葛文华:
开展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是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下一步,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厅关于非现场监管执法一系列文件要求和各项工作部署,结合南通实际,以更务实作风、更有力举措,推动非现场监管执法“提准度、保温度”,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贡献南通力量。
一是以归真的高质量数据提升监管实效。开展自动监控专项执法检查,围绕自动监控设施全检定、全验收、全质控、全联网、异常数据全标记,常态化开展市级督查,定期通报视频监控联网情况,引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对平台异常次数多、反馈故障频率高的排污单位定向帮扶力度,严查各类涉及自动监控的违法案件,严厉打击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
二是以精准的联动联控措施提升研判分析水平。加快监测监控二期平台项目建设,围绕项目审批、“三线一单”、排污许可等多元化场景运用,建设非现场监管执法研判分析子模块,切实提升环境监管数字化能力。强化排污许可、固危废、环评、生产、运维等管理信息的联动分析,持续完善非现场监管问题线索分析模型,常态化开展数据分析巡查,将分析模型内嵌平台,精准推送问题线索,及时提醒企业整改。
三是以专业高效的数据执法提升非现场监管能力。按照“既请外援,又练内功”的原则,提升非现场监管执法能力。依托第三方专业化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自动监测数据、视频数据分析巡查等工作,着力于发现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重大环境违法案件线索。按照“大灶+小灶”、“实战+竞赛”的模式,通过开展自动监控教学式执法,将现代化执法能力比武纳入青苗杯、生态环境执法技能竞赛项目等形式,选拔更多优秀科技尖兵,进一步提升基层执法人员自动监控执法业务水平。
中国环境网:生态环境部门对纳入正面清单内的企业“无事不扰”,“无事不扰”是什么含义,具体如何落实“无事不扰”?
葛文华:
首先解释一下“正面清单”,“正面清单”全称是“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具体操作过程中就是针对污染轻、风险低、守法意识强的企业,我们少去或者不去;针对污染重、风险高、守法意识弱的企业相对去得更多,从而将有限的执法资源集中于主观恶意排污、违法犯罪的企业,精准发力,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无事不扰”的含义是指,在实施正面清单管理过程中,对于符合要求的企业免于或减少现场执法检查,不等同于不管不问、降低标准和要求,而是通过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和非现场的执法方式,科学合理地配置执法资源。
具体落实“无事不扰”要求过程中,我们对纳入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且已按规定安装、联网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并完成自动监测监控“五全”建设的企业,除涉嫌治污设施或监测监控设备非正常运行、发生突发环境事件、信访投诉现场核实等情况外,一般不进行现场执法检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正面清单有效期内,通过邀请专家或第三方机构等形式对正面清单内企业至少进行一次“体检式”现场帮扶,督促企业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南通电视台:请问崇川区行政审批局刘局长,在提升环评审批效能、服务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崇川区是如何用实际行动扛起主城担当的?
刘群:
首先要感谢市生态环境局,市局于2022年出台了《南通市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的实施方案(试行)》,借着政策的红利以及市局的有力指导,今年的四月份我们崇川区行政审批局在全省首创建设项目环评“承诺+打包审批”组合服务模式,即对于不同建设单位规划的多个同一类型建设项目,在建设单位各自提交环境影响报告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承诺书,以及取得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后,环评审批部门可打包审批,并在批复文件中明确各建设单位主体责任,做到当日审批,当日办结。
“承诺+打包审批”服务模式,实现部门审查变企业承诺,单项审批变共性整体审批,分开受理变同步同时受理,为企业开通了绿色审批通道,切实提高了审批效率,节约了政府行政成本和企业环评手续办理成本,开创了优化营商环境新局面。首次享受这一服务的两家企业,南通尚阳通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和南通三彩集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在今年三季度投产运营。截止到目前,我们区共有7个项目享受了“承诺+打包审批”或者“承诺制”的审批服务。
就在这个月,我们崇川区行政审批局又一次借着市生态环境局刚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的实施方案》中,对涉及智改数转、安全环保技改、装备更新等不涉及新增污染物排放的技改项目,可实行环评豁免的这一利好政策,全省范围内率先实行了技改建设项目豁免环评审批。
我们通过左手研究联动实施方案,右手改革我局“立项环评能评一件事”,将联动实施方案的精髓注入“一件事”的办理中去,以联动实施方案优化和提升“一件事”,以“一件事”加速联动实施方案精神的落地。
我们迅速摸排近期全区技改类建设项目立项备案情况,制定出技改建设项目豁免环评管理申请及意见表,细化办理流程,让“一件事”的审批,不仅从空间上压缩在一个窗口,更在时间上直接豁免了环评环节,实现了“环评豁免即项目开工”的创新。比如这次筛选出的符合条件的企业——南通国阳新材料有限公司,仅填写了一份申请表,仅耗费五分钟的时间,即可代替环评编制审查全流程,企业原先笼罩在心头的年内是否能够将技改项目投产的阴霾一扫而净,年内投产已从梦想变为了现实。
豁免环评这一举措,节约了企业项目获批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原先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编制环评报告的能力的话,它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委托环评单位对建设项目编制环评报告,现在通过豁免环评,省去了这笔报告编制费用。一并省去的还有项目实施之后的验收报告编制费用等。时间方面,原先除去报告编制时间、修改时间、评审或者函审时间外,仅公示时间最少需要15个工作日。通过豁免环评,起码节省了企业至少一个月的时间。
南通日报:刚才张军局长全面总结了今年我市环评与总量改革工作,可以说是实招频出、成果颇丰,这让我们不由得对明年工作产生很大期待。请问市生态环境局环评处,在环评管理与改革方面明年还会有哪些新的着力点?
周浩:
2024年,我们将全面落实国家、省、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环境影响评价要素保障,持续释放改革效能,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一是强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实施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加强规划环评宏观管理,持续简化项目环评审批。落实环境影响区域评估,制定环境准入标准清单,以“区域评估+环境标准”模式优化环评审批监管方式,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灵活创新,在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切实发挥作用。
二是强化总量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源等面源减排核算与跨源使用制度,不断拓展资源要素指标来源,保障重大项目落地。深入推进排污权交易和有偿使用制度,提升排污单位“环境资源有价”意识和自主转型、减排动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拓展园区“一张证”管理模式,不断释放园区、企业发展活力。
三是强化环评领域监督管理。从制度建设入手,持续强化对第三方环评编制单位、评估单位、专家的管理,推动提升全市环评编制、评估、审查质量。进一步规范全市环评审批流程,将报告评审、修改等环节一体纳入流程管理,不断增强环评审批的时效性,提升企业的体验感、获得感。
王朝晖:
由于时间关系,本次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结束。如果记者朋友对发布内容需要进行深度采访报道,可以和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宣教处联系,由宣教处统一扎口协调安排。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出席和参加!